Skip to content





2024MHM回顾|分论坛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
日期:2024-07-11
作者:王子宁 孙宁

2024年7月10日下午,第七届“医疗、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五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举行。其中,分论坛五聚焦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由加拿大皇家大学传播与文化系系主任李臻怡教授和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张展助理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展示了八位学者的精彩报告,每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健康传播关键议题。
李彰言以“Omnimedia Matrix Rumor Refutation: Model, Effects, and Strategie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为题进行汇报分享。研究评估了集主流和平台自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谣言驳斥模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新冠疫情中的有效性。研究强调了主流媒体在核实和揭穿谣言方面的作用,此外,平台和自媒体能够支持信息能够快速传播,垂直协调涉及中央和地方媒体、横向协作确保跨平台优化内容。模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辟谣方法,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公众信任度,并为未来危机中的错误信息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框架。
大宗食品是中国民生的基本部分,虽然中国大宗食品抽检合格率稳步提升,但是公众对大宗食品抽检的信任未能同步提高。对此,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的谷晨萌、高健和程景民团队,以“网络舆情视角下公众对大宗食品监督抽检的信任研究”进行了一项关于公众对大规模食品安全检查信任度的研究。该研究对新浪微博、今日头条2016-2020年的大宗食品监督抽检12万余条数据进行的数据爬取,继而基于谙思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系统和谙思中文系列词典与知识库对公众的信任倾向性进行了识别分析,构建了多维度信任评估模型。研究发现,虽然网民对大宗食品监督抽检的态度信任度逐年上升,然而网民的情感和价值观信任度较低。同时,政府监督抽检工作的胜任力感知和公众的政府公共利益感知都会影响政府工作信任度。最后,不同的言论倾向,如强调抽检结果“合格/不合格”亦影响了公众对抽检结果的信任度。该研究构建了多维度信任评估模型,挖掘探究了公众对大宗食品抽检结果信任的障碍。
边境地区是研究和讨论公共卫生安全这一非传统国家安全的重要地域。在中国云南省,因为特殊的高温、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使得登革热,这一中国西南边境最主要的季节性传染病,潜在地威胁人民生命健康。云南大学的晋群和谢瑞瑞以“边境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对民众的宣传效果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为例”,基于“知信行”理论模型,使用调查法(N = 361)和访谈法(N = 6)去探讨:如今政府部分的宣传预防渠道有哪些?政府部门对登革热的宣传预防效果如何?研究结果显示,瑞丽市登革热宣传依托新旧媒介,实现线上线下并重的宣传格局。同时,虽然整体传播效果较好,但是面临宣传范围广而深度不够的问题。此外,基于“知信行”模型,个体的知识水平与行为意愿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表明在登革热宣传中瑞丽市居民“知识”和“行为”转化困难的问题。最后,研究建议采取个性化的宣传模式,并将短视频纳入官方宣传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对人们的决策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观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上海理工大学的朱丽君、李杨和王雨柯以“不确定性情境下大学生媒介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对比研究”为题目,对大学生群体展开了研究。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纳入148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1282份大学生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确定性风险之中,大学生通过构建积极意义、正向链接的社交提升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同时,大学生通过社会行动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增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观,这有利于保持个体的积极情绪。此外,在较高不确定性情境中,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媒介使用行为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存在联系。而在较低不确定性情境下,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相关。

在后疫情时代,在新冠肺炎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成果的背景下,武汉大学的杨梓怡、代鹏和林书棋以“风险未尽:后疫情时代公众新冠病毒预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为题,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探究了公众对新冠病毒及其风险的认知以及自我保护行为倾向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N = 861),发现在风险信念中,感知严重性、感知易感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公众的自我保护行为倾向;在应对信念中,新冠病毒预防的反应效能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公众的自我保护行为倾向,预防“躺平”的收益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执行保护策略的损失则对其不具有显著影响。此外,该研究进行的异质性分析显示,慢性病状况与就业身份导致感知易感性与预防的反应效能对自我保护行为倾向的作用出现差异。研究厘清了在后疫情时代,公众的自我保护行为倾向的发生机制,同时通过引入“慢性病状况”与公众“就业身份”为发展保护动机理论做出了贡献。
《东方杂志》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自1904年创刊至1948年终刊,忠实地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在近代社会中传播医学卫生知识、树立社会公共卫生观念、推动建设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方面影响深远。华东政法大学的梁瑜璠,以“近代报刊对卫生防疫政策及知识的健康传播研究 ——以《东方杂志》为例”为题,通过对《东方杂志》的历史分析,研究了20世纪初公共卫生政策和防疫知识的传播方式。具体而言,《东方杂志》介绍了卫生、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并重点介绍卫生防疫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同时,《东方杂志》积极地进行国家卫生防疫政策宣传,包括以现代卫生教育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介绍国外先进的医疗卫生体系,为我国卫生建设提供参考,以及深入探讨了公医制度。此外,《东方杂志》追踪报道了中外重大疫病。该研究的历史视角为理解《东方杂志》健康传播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为居民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助推“健康中国”的建设,我国自2016年逐步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对此,北京工业大学的杜昕阳和陈柏霖,进行了题为“家庭医生下沉基层的健康服务模式探析——以J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医先锋队为例”的研究,探讨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J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医先锋队的基本情况、服务内容以及下沉基层的健康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研究对目前家医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服务模式”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并与居委会进行联动;“服务内容”上,以健康医疗服务为主要抓手,并辅以健康宣教,继而打造“小科室”;“动员方式”上,构建一套班子进行快速动员。此外,该研究提出了注重人才培养、完善服务模式和加强对家医服务的宣传等对策。
机器人辅助手术作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方式之一备受关注。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陈文焕,以“谁在为机器人辅助手术设置议程?科学议题的新模式与用户风险认知”为题,以抖音平台中的机器人辅助手术为例,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并借助词对主题模型(BTM),探讨了媒体和用户在科学议题中的不同关注点。研对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议程设置的媒体更多元,以医疗专业人士为主,不同细分媒体设置的议题属性具有鲜明特征,包括国际竞争、技术创新、安全、价格、普惠等。同时,其评论区则转而关注手术的价格、普惠、垄断等话题。这表明虽然用户评论议题与媒体对议题属性设置联系紧密,但存在媒体议题并未涉及的方面,这为人工智能医疗的伦理治理提供了参考。
在每位研究者发言之后,来自加拿大皇家大学传播与文化系系主任李臻怡教授和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张展助理教授分别对研究进行了点评。总体而言,分会场5收录的上述会议论文研究兼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