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讲座回顾 | 吕妍:可视化叙事与健康传播
日期:2024-07-13
作者:周楚彤 孙宁

2024年7月11日,MHM特邀讲座邀请到了澎湃新闻数据新闻副总监兼主编吕妍,以“可视化叙事与健康传播”为主题进行分享。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团队是一支融合性团队,其工作核心就是利用新技术讲好故事。讲座伊始,吕妍主编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可视化叙事,以及可视化叙事的历史。可视化的新闻报道最早可追溯至1800年前后,当时,报纸上就出现了图表形式的报道;1950年前后,美国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报道和精确新闻学两种源流,进一步推动了可视化叙事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更新与迭代,2000年前后,可视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数据新闻越来越成为当下新闻呈现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要用可视化形式?

接着,讲座的第一部分,吕妍主编从经典案例出发,展开讲解了我们为什么要用可视化形式。首先,可视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发现精确的现象。比如霍乱地图就利用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帮助医生找到了霍乱传播的原因;其次,可视化较好适应了读图时代的传播需求。比如拿破仑东征的地图将大家熟悉的历史事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事件不一样的面貌。而一张我国1957年一周民航时刻表也利用不同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民航的发展;最后,可视化在新的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可视化也拥有了更多的叙事空间。可视化是一种以数据为基底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呈现比较复杂的现象。

我们如何去认识数据?

随后,讲座的第二部分,吕妍主编介绍了我们该如何去认识数据。第一,数据不等于大数据。一方面,大数据的颗粒度无法满足大众叙事的需求,其次,在实际应用中,大数据并不是完全可靠和可信的,我们要批判性地去对待它们;第二,数据不等于数字。它可以是文字、图片、时间、关系、地理坐标等。通过澎湃数据新闻团队的《数说相亲角》,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数据可视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数据是结构化的信息。
数据新闻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文字、静态信息图、视频、动态交互和数据应用。除文字外,后面几种形式多会用到可视化叙事。在具体传达可视化信息时,会用到数据图表、关系图、示意图、时间轴、地图和插画等多种形式。其中,用赋型的方式去进行可视化,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走进故事。

可视化叙事+健康传播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吕妍主编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健康传播可视化叙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在疫情报道中,数据作为第一落点,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通过实时案例更新、对疫情发展持续跟踪、总结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入院的时间周期、以视频形式讲解案例等促进了疫情期间健康信息的传播,同时也教育了用户更好地接受可视化形式,推进了可视化呈现。
其次,在社会议题中,数据可以作为民意的表达。在《身材焦虑这件事,你怎么看?》中,用户能够当场感受到实时反馈,实现双向互动。再次,面对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沉浸式报道等方式让用户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SND金奖作品《一个自闭症孩子对母亲爱的告白》采用极致叙事,利用逐帧插画的形式让我们沉浸式体验了一位自闭症母亲与自闭症孩子的相处和心理变化过程。
最后,吕妍主编指出,近两年,数据可视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方法论。未来,希望能实现更多的跨媒介合作以及与参与方合作。参会同学与老师积极就数据新闻被消费的情况如何?个人想要做数据新闻如何获取数据?学术成果如何转化为可视化形式等与吕妍主编进行讨论。
讲座最后,许静教授指出,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可视化不仅仅是一个呈现的问题,其背后反映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和不同的传播模式。也希望本次会议作为一个平台,帮助老师和同学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主讲嘉宾

北京大学新闻学学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任职北京新浪总部视觉产品设计,现任澎湃新闻“澎湃美数课”栏目主编,参与《毒气余生》《汶川记忆地图》《数说相亲角》等项目策划。屡获殊荣的数据编辑,在美国和中国拥有10年的数据叙事经验。热衷于用数据驱动和可视化方法创造价值,特别是在社会问题和公众舆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