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MHM专访|智媒时代的健康传播:蒋莉副教授谈理论创新与实践挑战
日期:2024-07-13
作者:陈瑜
摘要
本文通过对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蒋莉副教授的专访,探讨了当前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理论视角和实践应用。蒋莉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学者参加了第七届“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以增强韧性为目标的健康传播”主题,分享了其对健康传播研究的独到见解。文章详细介绍了蒋莉对元理论视角、认知处理与人际动态、社交媒体影响、移动健康技术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对年轻学者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健康传播研究需要回归理论,加强跨学科交流,并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
关键词: 健康传播;元理论;社交媒体;移动健康
一、引言
2024年7月7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七届“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MHM)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本届研讨会以“以增强韧性为目标的健康传播”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学者参与。在全球健康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与会学者围绕如何立足现实语境,开展对话与合作展开了深入讨论。
作为特邀嘉宾学者,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蒋莉博士出席了本次研讨会。蒋莉副教授不仅参与了会议讨论,还在7月8日的MHM2024专题讲座系列中做了题为“元理论视角下的健康传播理论解析与归类”的讲座,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在会议间歇,本文作者有幸对蒋莉副教授进行了专访,就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蒋莉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兴趣
蒋莉副教授在北京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接受了广告和传播学的训练,并于201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场域下的人际沟通、健康传播及健康促进,以及移动健康等领域。谈到自己的学术兴趣,蒋莉表示:“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传播,特别是自我披露。在康奈尔大学期间,我参与了许多关于少数族裔健康传播的项目,这段经历让我深入了解健康传播,并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蒋莉补充道:“后来,我在香港城市大学教健康传播课程,课程从无到有发展了13年,成为受欢迎的通选课。我一直对传播科技和健康产业的结合感兴趣,从最初将健康信息放到网上,到现在通过社交媒体讨论健康话题,再到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健康应用。我认为健康与科技的结合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和教学领域。”
三、元理论视角下的健康传播研究
在探讨元理论视角时,蒋莉强调了理论在健康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她指出:“元理论就是理论的理论。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比喻,它就像是一栋楼房的框架和梁。健康行为千变万化,新的疾病和问题层出不穷,你不可能每次都去捕捉这些议题,这样是不可行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快速理解,并且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健康情况和健康危机。”
四、认知处理与人际动态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
谈到认知处理和人际动态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蒋莉表示:“这两个概念都是我关注的重点,其实我最关注的还是interpersonal cognition(人际间的认知)。虽然基于同一个社会现实,但大家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不同的解读会导致我们在行为、认知和互动上产生差异。因此,我认为自己是从一个互动性的视角来看传播学问题,这与传统的媒介效果视角有所不同。”
蒋莉进一步解释道:“传统的媒介效果视角认为,将同样的健康信息像大众传播那样发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我认为传播是动态的,更多时候涉及到根据场景和对象进行调整。比如在人际认知方面,我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家庭沟通。家庭是一个系统,里面可能有子女、父母甚至祖辈等成员。传统的传播学认为健康行为由个体特质或行为决定,但系统导向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家庭沟通的情况会产生影响。比如有个概念叫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家庭沟通形态)。”
她还分享了一个研究案例:“在疫情期间,我们研究了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发现家庭沟通并非越多越好,有时会出现服从性。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女服从父母,但在中国情境下,成年子女往往更有知识,见多识广,对科技更了解,因此会出现’数字反哺’。父母为了保持一致,可能会服从子女的意见。这种服从性并不是坏事,反而可以保证家庭作为一个单位统一行动,非常有意思。”
五、社交媒体与健康信息传播
在讨论社交媒体对健康信息传播的影响时,蒋莉引用了5A模型[1],包括Access(通路)、Availability(可用性)、Appropriateness(适当性)、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和Applicability(适用性)。她解释道:“首先是通路问题,即Access。有些人连网都上不了,谈什么信息获取呢?然后是信息的Availability,不仅要能够上网,还要有高质量的信息。Missing Information 指的就是这个问题。”
蒋莉副教授继续说道:“Appropriateness涉及到信息的适合程度。用户的参与更多是关于adherence,即用户行为。我们需要判断这些技术是否适合用户,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许多科技产品对他们仍然是一个挑战。虽然科技产品很好,但不见得他们能很好地使用。Applicability或Application涉及用户的行为模式。”
她还强调了社交媒体对健康传播的双面影响:“我们研究了社交媒体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发现它是一个双刃剑。过去我们认为上网提供了通路,但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如此。例如,过度自我表露,尤其是女性,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可能源于cyber bullying(网络欺凌)或social comparison(社会比较),如容貌焦虑等,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大家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六、移动健康技术的潜力与挑战
谈到移动健康技术的发展,蒋莉表示:“现在有很多像移动健康这样的应用。我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微信端或者小程序端的一些应用,特别是健康应用和健身APP。这些应用对我们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影响,但答案并不能一刀切来看,因为它们有利有弊。”
她举例说明:“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每个人都有个手表,可以详细查看各种身体指标。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种被仪器支配的感觉。因为这些设备会不断给你设定目标,你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可能会陷入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感觉被这些目标所控制,感到非常辛苦。”
蒋莉强调了社会科学在评估这些技术影响方面的重要性:“关键不在于我们有了这项技术并使用它后会产生什么效果,而在于我们要看到底中间发生了什么。这是我们社会科学能为这个领域做出贡献的重要一部分。我们比其他学科更懂得如何评估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以及如何规避和调整这些不好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空间和机会。”
七、移动健康技术的潜力与挑战
对于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蒋莉分享了她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目前正在关注和实践的方向。现在逐渐提倡一种称为’actionable social sciences’的理念。”
她解释道:“在过去的研究中,尤其是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们通常只是理解现象并提供解释,往往止步于此。然而,作为传播学者,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解释现象,而是要更积极地影响社会。因此,我开始尝试与一些机构合作。例如,在香港期间,我与一个关注艾滋病的机构合作,他们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健康信息,我给予了反馈。现在,我希望能通过这种合作,更深入地进行实践。”
蒋莉还提到了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最近,我与一些同事接触了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期望对方能提出具体的需求,比如某个环节特别需要一个工具,我们则负责设计和测量这个工具的有效性,并最终推广它。我们的优势在于,虽然这些机构过去也在进行相关工作,但往往依赖经验主义,缺乏严格的效果测试。经验主义虽然有时有效,但难以总结和传承。”
她强调了与前线传播者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与前线传播者(如护士和警察)的交流,我们发现他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迅速将这些经验理论化,提炼成具体的方案和文案,帮助组织将传播经验制度化,这是我们能够做出的重要贡献。”
八、对年轻学者的建议
对于那些希望进入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蒋莉给出了宝贵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因为我认为现在大家所谓的’内卷’现象,其实是对结果和标签的竞争。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达到这些标签所代表的目标,选择最快的途径来实现它。然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求甚解或浅尝辄止,会觉得非常没有意义。”
她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深度的追求会让人慢慢失去动力。因此,我希望大家能跟随自己的兴趣,多花一些时间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我觉得现在可能大家花在学习技术上的时间较多,而这些新技术层出不穷,学习这些技术和方法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相对来说,理论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一些。我建议大家不要只是追求热点,追热点本身没有问题,但需要看清热点背后的传播本质。”
蒋莉还强调了深入理解研究本质的重要性:“如果你追逐一个热点并写了一篇论文,可能5年后这种实践已经不复存在,因为行业变化太快。到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研究没有意义。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当传播实践发生迭代或改变时,你依然能够迅速适应和理解其本质。那么,留下来的将是对社会更有意义的成果。”
九、结语
蒋莉对北京大学第七届“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了积极的期待。她认为这种交流对推动健康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之前和许静教授也提到过几次,我非常喜欢这个会议的氛围。大家能够坐下来慢慢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讨论当前行业的看法。每年行业都会发生很多变化,这种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她进一步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我们是团体作战,一个人很难全面掌握所有信息,但通过了解同仁们在做什么,心里就有个大概的方向。我认为这对传播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健康传播在国内过去10年中,从起步到现在蓬勃发展,大家可以看到到处都有人在做健康传播,这是一个实际需求非常大的领域。”
蒋莉特别赞赏了会议的规模和深度:“这个会议每次都能集结这么多优秀的学者,大家在这里分享和交流,非常享受。这种交流是非常密集的,虽然不是大型会议,但在各种场合都会碰到人,不断深入交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对我们传播学界来说,这是一个促进知识交流和激发思想火花的机会。”
本次专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健康传播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蒋莉副教授的见解不仅涵盖了理论视角、研究热点和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还为年轻学者指明了方向。在智媒时代,健康传播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建构、跨学科合作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健康传播环境。
正如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以增强韧性为目标的健康传播”所强调的,构建健康传播韧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赖于学界相互联系、积极行动。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我们期待能够促进知识交流、激发思想火花,推动健康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蒋莉教授的洞见为我们勾勒出了健康传播研究的未来蓝图:回归理论本质,关注人际动态,善用新兴技术,强化跨学科合作,并将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实践应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传播研究者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解释现象,更要积极影响社会,为公众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健康传播研究必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更多像蒋莉教授这样的学者继续探索、创新,为健康传播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重要学科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学者能够从蒋莉教授的建议中获得启发,在追求学术热点的同时,不忘深入思考,真正理解研究的本质,为健康传播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Jiang LC, Wang ZZ, Peng TQ, Zhu JJ. The divided communities of shared concerns: Mapping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e-Health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Int J Med Inform. 2015;84(1):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