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品牌建设与公共服务品牌传播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03月29日 文|王一然 许雅迪
2025年3月2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共同主办、金蜜蜂智库承办的“世界一流品牌建设与公共服务品牌传播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以及新华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网福建电力公司等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许静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许静
在信息传播数字化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开展公共服务品牌传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多元交流平台,融合学界前沿理论与业界实践经验,助力企业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研讨会现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陈开和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品牌建设对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意义。他简要回顾了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希望学术界与企业界携手合作助力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影响力的提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陈开和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郑志受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指出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品牌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品牌的建设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他希望加强品牌研究、推动品牌标准化以及优化品牌发展环境,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郑志受
金蜜蜂智库首席专家殷格非先生和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陈开和教授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
金蜜蜂智库首席专家殷格非以《向世界讲好中国公共服务品牌故事》为题,聚焦如何讲好中国公共服务品牌的故事、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他指出,公共服务品牌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务走向全球的重要载体。他通过多个成功案例分析了中国公共服务品牌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树立形象,强调品牌的功能、情感与精神价值在全球传播中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中国品牌应注重文化传承和品牌故事的讲述,以增强全球受众的情感认同。

金蜜蜂智库首席专家殷格非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陈开和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国际格局转变与企业国际传播着力点》为题,分析了当前国际格局变化对企业国际传播的影响。他首先剖析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主要趋势,以及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的地缘政治阻力和运营风险,以及新的国际舆论生态挑战。随后,他从完善传播环境分析研判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扩大利益交集与价值融通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品牌国际传播的着力点。

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陈开和作主旨发言
在案例分享环节,国网福建电力党委宣传部主任陈海清、福建水口发电集团党委书记万美芳、国网厦门供电公司黄云谨分别介绍了福建电力“双满意”品牌建设的历程和成效。
国网福建电力党委宣传部主任陈海清分享了福建电力“双满意”品牌的成功经验。自2001年起,福建电力通过“双满意”工程,提升服务质量并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树立了行业标杆。通过五大提升工程和有效的品牌传播,福建电力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重要代表。陈海清主任还表示,品牌挂在墙上只是标识,只有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品牌的真正价值。

国网福建电力党委宣传部主任陈海清作案例分享
福建水口发电集团党委书记万美芳介绍了水口水电站的发展历程与品牌建设。水口水电站自1987年投入使用以来,在防洪、发电和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万美芳书记指出,水口水电站将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并以“三色水口”品牌特色为核心加强自身影响力,助力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水口发电集团党委书记万美芳作案例分享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职员黄云谨分享了厦门供电公司在提升电力服务质量方面的创新实践。公司通过智能技术应用、服务优化和绿色发展,提升了电网可靠性和企业满意度,为厦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黄云谨作案例分享
在交流研讨环节,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忆、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琦、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侯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部袁静、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李新等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央视和凤凰卫视担任专题片撰稿人和节目策划人的阿忆就企业宣传片的制作分享了看法。他认为,企业形象宣传片应该确保主题明确、画面具有说明性;语言应简洁有力,聚焦个体故事和情感连接;在呈现内容方面,要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展示,避免受众的信息过载;配音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自然的、非标准化的声音,使其更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增强情感共鸣,使宣传片生动有力、贴近人心。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阿忆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指出,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公共服务类企业而言,进行品牌建设尤其要关注全球性的大背景。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强调,不能简单地追求“世界一流品牌”的标签,而是要结合国内实际需求,考虑如何通过品牌建设来传播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行动,并通过细分的传播策略引发不同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具体的实践中,品牌的传播不仅要简洁、易于理解,而且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确保员工在服务中的行为标准与品牌价值一致,这对于提升品牌形象至关重要。此外,他建议,在品牌传播中要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借助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公众的认同感;在传播策略中应避免过度复杂化,要通过简洁而有创意的方式,使大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品牌信息。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 眭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琦分享了自己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公共服务品牌,应该具备亲和性、包容性和长远性。同时,品牌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AI时代,如何平衡个性化和普适化的需求将是品牌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未来应根据不同受众进行分层管理和分级传播,同时加大对ESG(环境、社会、治理)议题的关注。最后,黄琦认为,品牌故事的传播应该更加贴近公众,通过具体的情感故事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形成更加多样化和有层次的传播素材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黄琦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侯玥认为,企业品牌传播,在价值层面,应注重从功能层面转向意义层面的转移,我国大型企业的品牌传播,不仅应聚焦技术和服务的高效性,更应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来提升品牌的全球认知度。品牌建设未来可以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和共创,可以通过短剧、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品牌认同感。公共服务领域的企业应坚持技术向善的原则、注重人性化服务,传递温暖和关怀。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 侯玥
来自CCTV-4文化专题部的袁静认为,国际化是我国一流企业品牌传播的重要方向。为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传播品牌故事,叙事方式的革新非常重要。中国品牌的海外传播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共鸣,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价值输出。中国品牌的海外传播可以结合新媒体与社交平台等多样化渠道,利用本地网红博主、国际赛事等活动,以更加自然、生动的方式向海外受众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制作宣传片时可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叙事方式,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来引发共鸣,从而让受众更易于接受。

CCTV-4文化专题部 袁静
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李新结合新华网的背景和定位,提出了对我国企业品牌宣传的几点看法。李新认为,品牌传播应避免单一模式,而是要紧密结合党的方针政策,以多元、有效的品牌传播矩阵,体现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及创新能力,通过精准抓取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企业能够生成更具深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叙事。

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经理 李新
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许静总结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分享。她并结合自己从事健康传播领域研究的经验,指出品牌传播不仅要关注热点,还应主动预判并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舆论的引导力。她希望未来学界和业界更多开展深入合作,为推动中国品牌的全球化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共同努力。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排版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