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24MHM回顾|分论坛四:数字传播技术的作用路径与效果
日期:2024-07-10
作者:马靖茹 高荣 孙宁

2024年7月10日下午,第七届“医学、人文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会场四“数字传播技术的作用路径与效果”顺利举办。本分论坛点评人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芮牮和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周硕。七位发表人逐一进行论文展示,分别是陈瑜(北京大学)、蒋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楚彤(武汉纺织大学)、董方杰(重庆大学)、赵鑫(上海浦东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李冰菲(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季奕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陈瑜、刘浩熠和许静的《青少年电子烟预防的信息设计:一项范围综述》关注系统梳理现有青少年电子烟预防信息设计的研究证据,识别研究不足,并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建议。该研究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Scopus、PsycINFO和CNKI六个数据库中进行了全面文献检索,依据排纳标准纳入了有关青少年电子烟预防信息设计的同行评议文章。研究结论指出,初步证据为青少年电子烟预防信息设计提供了指导,但未来研究需评估更多元样本的信息效果,探索信息定制化策略,评估对行为结局的影响,并加强理论指导和应用。
点评环节,周硕认为在当前中国青少年电子烟使用问题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下,该研究通过勾勒现有文献的边界,未来需要适应中国青少年文化背景的理论来指导干预,另外也建议扩大研究视野,关注更广泛的健康行为,不仅限于电子烟使用。芮牮同样认为这项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强调了在设计预防活动时选择合适的理论支持的重要性。

蒋俐和张雯的《视障群体国内可视化新闻可及性困境与优化路径》关注视障群体在阅读可视化新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讨如何实现真正的“信息无障碍”。研究从媒介人性化趋势出发,分析了视障群体在触及可视化新闻时的主要困境,包括“可视化不可看”和“可视化不可听”两方面。研究建议,在可视化新闻的未来发展中,应更加关注视障群体的需求,优化新闻的可及性,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的信息社会。芮牮认为该论文关注了社会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未来在交叉设计学等学科理念的指导下,有很多空间可以继续探索和发展。周硕则从美学和视觉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解决美学和视觉效果的矛盾这一问题,建议作者尝试进行文本分析,使用规范化的方法来提供数据支持。
马旭、周楚彤和黄婉婷的《“未知的恐惧”: 基于扎根理论的青年女性生育健康信息回避行为探究》关注青年女性在生育健康信息领域的回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扎根理论,探讨了社会压力和个人生育认知如何共同影响青年女性的生育态度,并揭示了信息茧房如何加剧“生育恐惧”情绪。研究发现,结构性压力和信息环境压力与个人生育认知和态度动态交织,共同导致信息回避行为。同时,社会支持和生育效能对压力和生育恐惧有调节作用。周硕对此研究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女性话题,从扎根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她提出,信息回避行为本身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并建议下一步研究可以分析回避行为的不同类型,以进一步丰富理论内涵。
董方杰、刘梦尧、陆锐轩和吴一波的《空巢老人的多动机媒介接触与孤独:检验直接、间接与调节关系》关注空巢老人的媒介接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沟通、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规模在其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等纽带型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缓解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促进其健康老龄化,研究为提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和实践思路。芮牮认为该研究回应了当前社会现实,但指出二次数据分析存在局限性,并建议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理论驱动的模型构建。周硕则强调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提出需要更深入地解释现有研究中的调节关系和作用路径。
赵鑫、尹慧英、董月文和季婧的《基于微博健康传播案例的风险人群传播效度与策略研究》关注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健康传播针对风险人群的传播效度。研究基于微博平台上的13个健康传播典型案例,分析了58.6万条数据,评估健康信息在风险人群中的传播效果。研究从健康信息感知度、健康需求满足度和健康信息采纳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典型案例的传播效度,挖掘了风险人群的行为偏好,并提出了优化传播策略的建议。研究发现,通过提升健康信息的感知度和满足健康需求,可以显著提高风险人群对健康信息的采纳度。点评环节,周硕询问了如何验证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建议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健康传播的精准度和效度。
李冰菲和杨一丹的《农村女性健康传播中的反哺效应:在线健康干预的介入效果研究》关注农村女性的健康传播问题,特别是通过在线自助健康干预措施来提升她们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针对农村女性面临的“健康代沟”问题,研究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代际传播与非代际传播两种模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代际传播在改善农村女性健康素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提升疾病知识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代际支持的介入模式不仅有助于弥合健康素养的代沟,还能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非代际传播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积极影响,但其效果相对有限。
点评环节,芮牮认为该选题具有良好的社会关怀,并指出现有健康反哺似乎局限于子代转发信息给亲代,解释、沟通、说服和讨论等反哺行为更为重要。周硕则强调,健康信息来源而非健康反哺可能更契合现有研究结果。她提出,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健康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提升农村女性的健康素养。
苏春艳和季奕彤的《伤以求生: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质性研究》关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通过对12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的深度访谈,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这一行为的内外在驱动力。通过探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具体发生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为理解和预防这一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周硕对此研究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探讨身体在自伤行为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伤者的行为动机,实现更有效的干预,建议未来可以增加与身体相关的理论,以丰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论坛的论文报告深入探讨了数字传播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效果。针对农村女性的健康传播,研究揭示了代际传播在弥合健康代沟方面的独特优势;随后,探讨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内外在驱动力,为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接着,研究了空巢老人的媒介接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家庭沟通和邻里关系的关键作用。此外,针对健康传播的有效性,分析了微博平台上的风险人群传播策略,提供了优化建议。青少年电子烟预防的信息设计问题也得到了系统梳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视障群体在可视化新闻中的无障碍问题被提出并探讨了优化路径。这些报告不仅反映了数字传播技术在健康传播、老龄化社会、青少年行为问题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还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丰富了数字传播技术的应用视野。